沙巴簡介
沙巴(Sabah)是馬來西亞(Malaysia)的第二大州,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的北端,以前被稱為北婆羅洲(英語:North Borneo), 西岸面臨南中國海,東瀕蘇祿海和西里伯斯海,面積74,500平方公里(23,399平方哩),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900里),地處赤道以北四至八度間。沙巴素有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的浪漫美譽,原因是沙巴位於颱風帶下面, 不受颱風和其他天災(如地震、海嘯)的襲擊影響。
沙巴首府亞庇 (舊名稱: 哥打京那巴魯),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城市,除了要迅速追上大都會的繁華之外,還盡力保存許多不同的人文歷史面貌,例如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英國殖民地時代遺留的建築、儲存民間文物的博物院和展現多元種族豐采的露天市場等。
走出市區,保存得最美好的自然風光不盡,踏著離島軟細的沙灘,投入藍天碧海的懷抱,沿登山徑,深入地衣濃密,有山的地方就有傳說的山林,初來乍到,您絕對可能會驚訝於就在眼前的滿目清新,體會到真正稱得上絕世的自然美情景。山高海深的婆羅洲沙巴,是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物寶庫,絕非浪得虛名。
環境概況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馬、西馬半島兩部分。東馬由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組成,位於加里曼丹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汶萊國相鄰。沙巴擁有幅員碩大、自然生態蘊藏豐富、野生動物品種罕見及保護得最完善的原始熱帶雨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面積比新加坡還大,蘊育著世界最大花卉-萊佛士西亞花,和吃昆蟲長大的豬籠草的神山國家公園,以及介於喜馬拉雅和新畿內亞以利安加亞間,地塊聚壟成最高峰的神山(京那巴魯山-4,095.2公尺),世界最大的泛濫濕地平原及人猿庇護區、世界公認管理得最好的燕窩洞穴、海龜島公園等,都是沙巴大自然景致和野生動物得天獨厚的標誌。
沙巴的人民
沙巴的人種結構特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多元民族大熔爐,每一個族群都擁有各自的文化、衣著服飾、傳統習俗和節慶。沙巴人口兩百八十六萬,是由超過三十種說八十多種語言的族群,和睦相處共存建構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和多元生活習俗的多元社會,這些不同的族群,都能各自保存和襲傳本身的傳統文化、語言、生活習俗和慶典節日,令許多國家稱羡不已。
馬來人與原住民族群(其中以嘉達山杜順、巴夭、毛律為三大族)佔沙巴人口的大多數,其次為華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沙巴最大的原住民族群是聚居在內陸平原及西海岸和北部一帶的嘉達山杜順族(Kadazan Dusun)。他們都是傳統的耕作者,以種稻為生,不過已有許多在城市工作居住。巴夭族 (Bajau) 一般上都是捕魚高手,而居住在西海岸的,則大多數依賴耕作為生,精於騎駒策馬,素有東方牛仔之稱。居住在東海岸的巴夭族群,則是一生討海的刻苦漁夫。毛律族 (Murut) 群大多聚居在沙巴西南部內陸偏遠山區如根地咬或砂拉越及印尼的邊疆地帶,主要是以捕獵和游耕為生。毛律人過去一直讓人心生畏懼,因為他們的祖先擁有獵人頭的風俗背景。華裔則是最大的非原住民族群人口,有逾三十萬人,大多聚居在亞庇、山打根、斗湖、古達等主要城市以及其他小鎮,經商、種植或從事小型工業營生 。
一般禮節
和其他國家一樣,這裡也有自己的風俗,因此有些事情要稍為注意:
- 進入回教徒住家、清真寺、寺廟時請先脫鞋,參觀寺廟時請別穿著短褲、短裙或過於暴露的服裝。在祈禱時,不要在人前走過。
- 回教徒(穆斯林)不吃豬肉,且視左手為不潔(只有如廁時才用左手),因此和他們握手和遞東西(尤其是食物)時記得要用右手。
- 用食指來指人和任何東西是不禮貌的。以右手姆指(握緊其餘四根手指)才是比較合宜的方式。
- 請不要隨意觸摸女性的肩膀, 更不可隨意觸摸他人頭部和可蘭經。
一般上,沙巴人都暸解遊客由於習俗文化的差異而無心冒犯他人,但最好是入鄉隨俗吧。
歷史
沙巴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次的移民潮,現有原住民人口的祖先,有許多是澳斯特羅尼西亞的後裔。到十五世紀中葉,沙巴是分別由汶萊和蘇祿蘇丹管轄統治,後來,隨著中國歷朝的商人開始前來採購婆羅洲樟木、貝殼、胡椒和燕窩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也嘗試在婆羅洲的濱海奪取佔領權,惟都沒有成功。
沙巴的近代史,可追溯至一八八一年,當時仍稱為北婆羅洲的沙巴,是英國渣打公司部署轄管控制的土地,一直到一九四二年日軍侵略,二次大戰後,英國皇室重新取回控制權並把它當作了殖民地。一九六三年,沙巴爭取得獨立,然後和馬來亞聯合邦與砂拉越州一同建立馬來西亞(Malaysia)。
更多介紹 http://www.sabahtourism.com/tc/
留言列表